站内搜索:

研究与培训

您的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研究 >>研究与培训

辩证看待价值投资(上)

  时间:2016年02月02日

 

    作者:云帆

我认为,价值投资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对什么是价值投资,也应辩证看待。

1、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大资金对超跌股的价值再发现运动。

对大盘蓝筹股的价值内涵,谁都没有否定过。只是由于过去十多年中国股市机构的实力较弱,对大盘股屡炒屡败,于是,在大扩容市道,对中小盘股做庄就成了机构自我缩容,实现盈利的主要投资模式。而大盘蓝筹股则长期遭到冷遇,股价和市盈率严重低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2003年当基金壮大到上百家、资金扩容到1600亿,以及16.5亿美元的QFII入市后,终于对大盘蓝筹股进行价值投资。可以说,2003年基金运作的成功,关键在于资金推动和对长期超跌的大盘蓝筹股的价值再发现,超跌是价值投资成功的关键所在。

2、价值投资是对上市公司未来成长性的超前预期。

2003-2004年间基金对大盘蓝筹股价值投资的成功,特别是在2002年末和2003年初他们对汽车、钢铁、石化、电力等国民经济支柱行业的龙头在2003年高成长性的超前预期的体现。同理,站在2005年初讲价值投资,也必须对基金原有的核心资产各行业龙头2005年乃至2006年的成长性,以及其成长幅度进行准确预期,即它们还能保持两年成长,还是一年成长?成长幅度比2004年是递增,还是递减?都需要作深入具体的分析。我认为,现在把基金的核心资产股一概美化为价值投资,呼吁人们去追捧,是形而上学的。记得1997年当四川长虹、深发展的价值达到极致时,市场上“价值投资”“强者恒强”、“一捂到底”之类的口号也是铺天盖地,结果却是十分可悲的。成长性不仅体现在已进行价值再发现的个股,更适用至今仍被价值低估、股价超跌的个股。

3、价值投资必须考虑股价已大幅上涨和回报率能否到位的因素。

股市投资是要讲价值的,而价值又是与价格和投资回报相联系的。当大盘蓝筹股股价翻倍后,就由原先的价值超跌变成价值适应;由价值再发现变成价值共识。当基金已获取翻倍利润后,如果他们真正认为其核心资产还具很大的投资价值,还具很高的成长性,那么就应学一学巴菲特,闷声不响作中长线投资,而不必大声嚷嚷,要广大中小投资者“割超跌,换蓝筹”。因为,核心资产的股价若真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投资者不请自来。问题在于,股价已翻倍的大盘蓝筹股,其巨大的获利盘能否锁住?已接近满仓的基金能否撑住,已翻倍的核心资产股价?其股价再创辉煌的根据和动力何在?其红利是否明显高于银行利息而显示高投资回报?基金核心资产以外的同类股票的股价能否相应上靠?八成超跌股中的有价值的股票能否不同程度地上涨?市场人气是否能有效恢复?广大中小投资者能否认同基金核心资产的价值并积极参与?

我认为,只有当上述问题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价值投资才有广泛的市场基础。如果仅仅以基金的核心资产的市盈率仍低于大盘平均市盈率作为价值投资的理由,那是靠不住的。

4、价值投资的形式应是多元化的。

既然价值投资的核心是价值再发现,是对成长性的预期,那么,现提倡价值投资就不能停留在2004年的“过去时”和“现在时”,局限于大盘蓝筹股“一元”上,而应开拓“多元”,如超跌股中的价值再发现,绩差股资产重组后的价值再发现,高科技股的价值再发现,中小盘股高比例送股的价值再发现,1-3ST股绝处逢生股价报复性上升的价值再发现,券商开展集合理财后对超跌重仓股生产自救的价值再发现,数字电视、通讯等未来国家重点发展高成长行业股的价值再发现等等。

总之,2005年仍把价值投资等同于基金核心资产的思维,是十分有害的。对价值投资应注重“将来时”,应该多元化,应以辩证的观点加以宽泛的认识。

云帆我其实和你们是一样的,没有比各位多多少过人的天赋与广博的学识,我想,只有对证券理论和实践经验有较扎实的把握并给予一定的时间来巩固与加强,通过投资股票来实现赢利应该不是件难事。当然了,对不同的投资者来说,由于基础不同,每个人的期望值也会各异,不管怎样,只要你努力过,总会有收获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另外,成功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于超越自己,如果你每次努力都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自己,那么你最终会成功的。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对股市的研究无论如何都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股市知识的广泛,从十个人就有十种操作方法就可见一斑。就股市获利而言,方法细分下来多如牛毛。虽然可以归纳为基本的几种方法,但由于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体验不同,最后选择的股票也会不同。甲买入一只股票并赚钱的时候,乙可能不以为然或者视而不见;反过来乙开始行动的时候,甲却认为市场没有真正的机会。这也说明市场机会无数,而每个人只能把握自己能把握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重合的现象,就是说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却选择了同一只股票,甚至在同一时间。

我想说的是每一种正确的方法都可以赚钱,它们之间没有矛盾,虽然他们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方法。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使用的技术分析,对基本分析可以说不太了解。但我并不会认为基本分析无用或者批判基本分析。对基本分析的文章,我只能说因为自己不了解,所以没有发言权。相反,我很希望自己能深入研究掌握基本分析。就技术分析而言,我对波浪、周期及指标分析也是没有深入研究,但这不是因为排斥它们,我不会说波浪无用,指标无用之类的话。它们的存在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所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就好像不同的武器一样,每一种武器对防身和杀敌而言都是有用的。对我而言,我只能紧握已经被自己证明了的武器,走在股市的“无间道”上。

其实,多一种武器就多一分安全和机会,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方法。如果我勤奋一点,也许可以再多掌握一种方法,那样获利的机会就更多。但是我已经知足了,或者的确是精力有限,毕竟,股市不是全部。而真正掌握一种方法(不是理论)不是简单的事情。

我相信每个有一定经验的人都有自己觉得必涨的股票状态(这里用状态这个词是想适用每种分析方法),这种完美的状态可能出现的次数很少,但很可靠。而每个人心中的这种完美股票状态是不同的,这也说明了机会的多样性。

我曾经说过:高手之间的交流从某种角度而言是很难的。因为他们都有自己坚信的一套方法,即使是同样的分析方法,两个人都会因为各自不同的经历而有不同的理解。谁要说服谁都很难,因为你要说服的是他的理解,是他多年的浸淫。

我把自己定义为能在股市赚钱的人。在我眼里,真正的高手是对股市掌握很多的人,而那是靠持续的努力和钻研外加一点天分得来的。当然,这也会必然给他带来更多的收益,因为那是对知识真正的掌握,不是股评家似的了解。日本围棋九段藤泽秀行在自己对围棋的掌握有多少时说,以十为全部的话,我大概掌握了四或五吧。藤泽是高手。

在前面的言语中,已经包含了如何在股市真正获利的一些道理。那就是股票操作和所有其他行业一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一点研究多一点机会。不要说自己已经研究了,为什么还是亏钱?我问你:假如你下了三年棋,而且每天都研究,你觉得你就懂了吗?你就能不停地赢棋了吗?假如你踢了三年球,你就可以进国家队了吗?你就可以打败韩国、日本、甚至巴西队了吗?假如你做了三年生意,你就掌握了生意之道了吗?你就觉得可以不停地赚钱了吗?没有成功只能说明自己努力不够,或者,就不应该进入股市。

最后,把一句江恩的忠告送给希望从股市赚钱的人(也包括我自己)——“在你输钱之前,请先细心研究市场 ”。

技术分析与基本分析能够出错,并且还会给我们操作带来损失,但是,更容易出问题的是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心潮总是随着股市的K线波动,随波逐流的情绪波动使我们难以客观准确的应对股市变化,心态也随着股价波动而浮躁,可是实现目标需要有良好心态,在股市的振荡下跌过程中,大多数人都要经过,观望-失望,沮丧-绝望,直至疯狂的阶段。每当股市进入非理性的阶段,才是行情结束或开始的时候。

要在股市操作中培养锻炼自己的良好心态和坚强性格,进而形成优良的品格。认识自我、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别人害怕与疯狂的时候,我们虽然也一样害怕与疯狂,但是需要保持良好心态。股市暴涨暴跌时刻,极大地考验个人的承受能力,这时不能因为暴跌而害怕或者因为暴涨而疯狂,反而需要采取与众不同的行动,战胜自我,脱离群体,保持平常心态,冷静客观准确地做好买卖决策。

面对当前的股票市场行情,在严重亏损的情况下冷静客观地分析处理好股票操作,需要扎实的价值投资能力,更需要拥有平常心,股市操作心法胜于技法,如果技术抵黄金百两,心态就值黄金万两。

平心静气并不是强忍住自己的情绪,我认为在理财之时保持平心静气是很重要的,并且是有实际的基础的。这个实际的基础就是:对风险有足够认识情况下制定的理财组合。

这个组合也随着市场做微小的调整,能确保自己的风险在自己的计划之内,在此基础上,努力增加相对的赢利机会。

如果风险在自己的计划之内,那么平心静气是很容易做到的。实际上,在低迷的市场环境,我们之所以不能平心静气,主要就是对“风险的不确定性”的担心。在涨开的市场环境,我们之所以不能平心静气,主要就是被“利益的示范效应”的吸引。

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之中,保持平心静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当市场持续低迷,人们很容易由担心到恐惧,当市场持续上扬,人们又很容易从欢喜到贪婪。有时,这两种情况会发生在相隔不到两周的时间里。

所以我们首先强调要确立自己的投资组合,包括先把自己的资金分类,最终确定出多少资金是可以承受一定的风险的。然后再分类这一部分资金,确定多少是可以投资于股票的。

我们第二个要强调的是,确认自己对风险和收益的评估,即能够把握风险的程度。我们的大部分资金投资于股票,在做股票过程中,我有自己的选股方式,用这些方式选出的股票才会去购买,这已经在做着避开风险的工作。而为了抓住更多的机会,我的投入比例是很大的,是一般的家庭不可能达到的比例——那是因为我对风险的防范已经从投资组合渗透到了选股操作之中,我可以有效减低风险,所以可以获得多一些的机会。

当然,市场是不均衡的,它总在变动,经常给人们带来许多的价格反常,引起人们的困惑。这种困惑会从各种渠道表达出来,让我们听到看到,因此,无论何时,我们应当努力形成自己的标准,用自己的标准来看市场,价格是高是低就比较明显,在波动之中心情平静,不会因为他人的言语干扰自己的决策。

巴菲特在11岁的时候就体会到了坚持自己观点的收益。当时他迷上股票,自己动手画股价图,观察它的涨跌态势,由此引发了他想解释这些态势的念头,他在自己可以了解的范围内做了许多研究,决定在38美元的价位果断买进了三股城市设施优先股股票,还给姐姐买了三股。他姐姐回忆说:“我认为他很清楚自己在干些什么。这孩子简直生活在数字之中。”然而,城市设施股的股价下跌到了27美元,这时来自周围的无声的压力要比来自自己的压力大很多。经过一阵子的耐心等待,股价回升到了40美元,巴菲特抛出股票,扣除佣金,第一次在股市上获得了5美元的纯利。结果,在他的股票出手不久,股价升到了200美元。

能在38美元买入,坚持到27美元不卖,最终坚持到自己的买价上方才卖,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令人佩服。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他极力减少压力的一面:他果断在38美元买进时,估价一定是不止40美元的,可能有着至少20%以上的预期。那么,当股价下跌时,压力会增加的,一旦股价回升,尤其是接近或刚刚超过解套价位时,那种与生俱来的减少压力的情绪会达到顶端,一般的人都会行动起来,抛出再说。是的,在11岁就得到了这样的教训,真是幸运之至!从此以后,巴菲特做股票就很专断,因为他不想受到干扰,因为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做正确的决策。他不随时向公司股东解释买卖情况,每年只向股东汇报一次。

有一次,我给女儿讲“巴菲特”的故事,说到他11岁就开始做股票,到了2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个专家,大家都很信任他,他也做得很出色,到了他年老的时候,他的公司开股东大会,就会给他所在的那个小城市带来一次大盛会,无数的人们从世界各地赶来,像朝圣一样。

女儿问:“朝圣是什么?”

我说:“就是来看神仙。”

女儿说:“我明白了!”

我问:“明白什么了?”

女儿说:“就是小时候像大人,大的时候像老人,老的时候就像神仙了。”

是的,女儿描述的不错。巴菲特很早就获得了一些做股票的经验教训,使得他在成年的时候已经对投资股票有着深厚的理解,这些理解使得他有了超常平静而自信的心态,其他的工作只是按部就班的计算和等待。

在理财的所有品种中,学会做股票是最重要的,可以说“学做股票”是学理财的“主课”。

这是因为风险低的品种收益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了解了国债,人们可能放弃定期存款,但是国债机会比定期存款收益高一倍左右就很难再有空间,除非抓住一些比较少的差价机会。

低风险总是和低收益相连的,即使是专家,在零风险的品种中能做到年收益5%就很不错了。如果我们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那么就必然要选择一些带有“风险”的品种,而这“风险”又可以通过主观的努力而有所降低,这就是投资股票。

而投资股票首要的是要有耐心,心平气和。这是我做股票十多年的一个重要收获。每个人都可以手握资金,面对同样的市场,但是每个人的心态是不同的,我发现即使是做同一支股票,同一个价位买时的人,最后的结果可能相差甚远,有的人赢利,有的人亏损割肉,这是为什么,我想多半是心态使然。

要保持心态平稳,保持平心静气,我认为有许多方法:不要过大的预期,认真估算风险,对买入的股票熟悉,对买入的价位有信心,有计划卖出,每时每刻提醒自己遵守原则。

以上的言论其实只是一个铺垫,如果您是一直都在关注云帆的文章的话,对前面的很多内容应该也是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有些内容是先前的一些旧文,我觉得在目前的市况之下,非常有必要现在再重申一遍,接下来云帆需要就本文的主题与大家探讨一下,因为,价值投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不断的完善与发展。有人遵循“价值投资”的大旗进行投资操作行为,却仍然处于亏损的状态,彷徨、郁闷、困惑、甚至有些愤怒……

云帆希望是凡看过拙文的投资者都从中能摄取到些许的氧分,在05年的投资之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宽阔……

素有“郎监管”美称的郎咸平教授曾语出惊人,指出2005年可能成为“基金淘汰年”,如果众基金仍然停留在目前随大流的状态,那么这种说法并不是危言耸听。目前,虽然“价值投资理念”基本为市场所接受,但正如“stu”兄所言,在目前A股市场上,价值投资者还会受到下列问题的困扰:

A、股价重心下移。自2001613日股指最高点以来,市场平均股价从17.19元下移到2001年底的12.18元,2002年底降为9.22元,目前已跌至5.48元附近,平均市盈率分别对应为61.343.435.330.522.4,在市场股价重心下移的背景下,绩优股也无法独善其身。

B、绩优公司的再融资。业绩优良、稳定的上市公司,一般都具备再融资的条件,因此一旦有融资需求就会随时公布其再融资方案,这往往会导致其二级市场价格在短期内重挫。根据统计,目前深沪两市的绩优A股(2004年全年每股收益预计超过0.40元)约148只,占总数的11.9%,其中已经公布再融资预案的为39只,占绩优A股总数的26.3%,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比例还将进一步扩大。我们可以发现,有无融资计划对绩优股股价的影响在10%左右,而融资计划正式实施还将对股价产生10%左右的影响,这也许是目前绩优股定位依然偏低的重要原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有一些业绩优良的公司“只求索取,不求奉献”,置广大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于不顾,一方面很少分红,另一方面却狮子大开口,频频推出融资方案或其融资规模远远超出其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使得极其看重“业绩”和“红利”的价值投资者“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虽然目前管理层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但真正要解决还有待时日。

C、绩优公司业绩的持续性。“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绩差”是对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总体发展状况的较为真实的写照。绩优股一旦变脸,其二级市场股价将遭受重创,而绩优股未来业绩能否持续增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这也是价值投资者面临的投资风险。据统计,在目前148只绩优A股中,最近三年每股收益均超过0.40元且逐年增长的上市公司仅20家,仅占到13.5%。绩优股业绩不能持续增长,可能是因为行业增长速度放缓,也可能是因为公司本身经营出现问题,或者另有其他原因。

D、绩优股业绩的真实性。由于内幕交易和信息不对称性等种种原因,广大投资者对绩优股目前的业绩是否真实往往不得而知,而一旦有公司被查出造假,其二级市场股价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因此,绩优股业绩的真实性将是价值投资者面临的另一投资风险,银广夏、蓝田股份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如果不深入到公司内部的层面,不真正促进公司的法人治理、稳健经营和业绩增长,那么所谓的长期投资、独立判断、理性操作等都无从谈起,市场也仍难以摆脱投机炒作的痕迹,我们未来的投资之路也难以变得清晰明朗。再比如伊利股份涉嫌违反证券法规,被立案调查一事,就表明了就连基金的投资行为靠行业分析、财务分析等指标分析的分析方法已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风险性,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考察、对公司管理层诚信问题的考察都需引起基金的重视,我们作为普通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的经营运作的影响力也需要不断的提高。

从以上的情况分析,云帆个人也认为,价值投机有成为未来证券市场投资时代的自然选择的趋势。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价值投资作为成熟的投资理念必将成为中国的主流投资理念。但是,由于中国的证券市场只有短短13年的历史,中国证券市场存在太多的制度缺陷有待消除、投资者的观念需要不断进化、上市公司的质量难以满足价值投资的要求,价值投资的确立需要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在价值投资真正占据主导之前,中国证券市场会出现一个充满矛盾和困惑的过渡期,理念和行为会在不断的冲突和困惑中实现嬗变。

1、价值投资的困惑和无助

目前的中国证券市场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崇尚价值投资理念的力量在逐步增强。但国际化驱动下接轨论使得市场的定价参照体系发生了的混乱,新股询价制度为主的发行制度市场化的改革也造成股票定价的紊乱。投资与投机的冲突,国际化和本土情节的交织使得我们在投资理念上陷入前所未有地困境。

(1)新旧理念的交锋。“庄股时代”的完结虽然意味着一种盈利模式的谢幕,但由于惯性的作用,市场的思维和理念依然难以在短期内完成转换。即使思维转变,行为也未必就能在短期内实现转变。过去十年来跟庄的操作习惯使得市场中的大多数投资者依然渴求短期的暴利,投机的力量依旧是这个市场中重要的一极,这也是去年914超跌反弹行情存在的原因。价值投资固然逐渐深入市场的每个角落,但投机同样在不少投资者思维中根深蒂固。两种理念的冲突使得我们踯躅难行。

(2)市场功能的错位。中国证券市场从出生就面临着一个市场定位难题。作为一个证券市场应该是个优化资源配置场所,是个投资市场。然而,国家却赋予它太多,太重的职责,特别是近年来,羸弱的市场始终处于不断加重的功能和有限的政策扶持的矛盾之中。一方面,证券市场要承担为国企解困,为银行改革,化解金融风险的历史使命,甚至成为平衡各方利益主体的场所;另一方面,目前的政策扶持力度极为有限,在全体投资人最为关注的股权分置问题上,能够充分考虑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双赢方案迟迟难以推出。股权分置的现状使流通股股东付出过高的成本,也使目前二级市场流通股定价偏高,股票的投资价值难以显现。市场基本制度建设的不完善令价值投资进退维谷。

(3)价值投资基石的匮乏。价值投资的基础是有一大批能够稳定成长、持续分红的上市公司,这是成熟市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的市场基石。但遗憾的是短短13年的中国证券市场类似可口可乐、吉利、沃尔玛这种分红能力强的优质百年公司实在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由于目前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期,每个行业和企业对资金的渴求十分紧迫,出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利润主要用于投入再生产,而不是用于分红,这也是造成中国上市公司分红少的制度原因。同时,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普遍不强,也不注重对股东的回报。据统计,3年来,上市公司流通股的年平均分红收益率仅为0.9%左右,甚至远低于一年期银行存款,如此低的投资回报是难以吸引机构投资者把红利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的。像佛山照明、格力电器等每年都不断分红的价值型公司不过是1300家上市公司中的1/10。土壤的贫瘠难以生长价值投资的参天大树。

(4)市场之手与政策之手摇摆。“新兴+转轨”的特殊阶段使得中国市场经常处于政策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夹缝中。行政调控与市场手段齐出,发行制度市场化与通道制的并存是我们这个新兴市场的一大特点。虽然,我们正在向国际化、市场化和规范化迈进,虽然,我们的政策市色彩正在逐步淡化,但毋庸置疑,我们依然是个政策市。两种思维、两种手段的同在使得整个市场无所适从。

(5)两个悖论的存在。无限的扩容和有限的市场承受力、不断增多的机构投资者与相对缩小的优质大盘公司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两个悖论。每一次股市的涨跌都有扩容的身影,扩容成为市场的双刃剑,为了扩容必须活跃市场,增强市场的承受力,活跃的市场却又因扩容陷入低迷,低迷后因融资需要又再度活跃市场。扩容和市场承受力应该相互匹配才能让这个循环不断演绎,但无限的扩容和有限的市场承受力打破这个平衡,形成市场的一个悖论,结果导致市场的重心不断下移,寻找新的平衡点。另一个悖论源自投资者的增加和合适的投资对象的稀缺。一方面,随着管理层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推进,使得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的力量不断增强,他们需要更多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对象,然而,市场本来就较为稀缺的优质、大盘的行业龙头公司在扩容大潮中占比反而不断萎缩,市场要求更多的优质公司上市来打破这个悖论。从市场层面看,就是崇尚价值投资者的基金经理们用手中大量的资金去追逐市场稀少的筹码,从而出现二•八、一•九现象,同时,由于大量资金的推动,少量公司的股价已经远远超越了其内在价值,价值投资正在走向价值投机。

2、投资策略彰显价值投机

真正的价值投资在操作策略上多采用买入持有的策略,一旦选好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就买入并长久持有,不轻易卖出。然而,我们目前打着价值投资大旗的机构投资者在操作策略上却多采用波段操作,通过资本利得而不是上市公司的分红实现自己的收益。在2003------2004年的行情中,基金精心选择、重仓持有的“五朵金花”出现了相当高的换手率,据我们的统计,汽车股在这次行情中的换手率普遍超过200%,银行股的换手率都在200%左右,钢铁、石化股票的换手率也达到150%以上。从这么高的换手率来看,意味着投资者持有这些股票的平均时间不到3个月,通过高抛低吸,获取股票的价格差,这种波段操作的策略明显有悖价值投资的理念,实际就是一种价值投机。

3、价值投机:中国证券市场现阶段投资理念的必然选择

最近市场关注最多的焦点就是估值的标准,认为中国股市的市盈率太高,国际化就是中国的估值水平向我国香港H(15)、美国股市(18)看齐。难道国际化就意味着股市的市盈率一定要与我国香港、美国市场接轨吗?中国目前市场是一个“新兴+转轨”的市场,而欧美国家是一个成熟的发达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不同的证券市场发展阶段,硬用市盈率这个指标进行强行接轨似乎过于机械化了。


云帆认为在估值方法上应该虚心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方法,同时采取拿来主义,在具体使用中注意到不同发展时期和阶段以及不同行业和公司适用不同的方法。但在估值标准和水平上却不应该机械的向H股和美国股市看齐,中国有自己的经济发展时期,中国证券市场有自己特殊的历史阶段,中国是一个高速成长的经济体,高成长需要高溢价,只有以成长作为对上市公司的估值偏高的补偿,才能体现出价值投资的真正精髓。对中国股市的估值必须充分体现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的特点。而且,目前已经有些人认为H股市场被低估,未来的接轨是在H股市场上扬和A股市场下行中进行动态接轨,而不是目前由A股市场通过单边下跌来完成。决定中国市场估值标准和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估值标准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摸索过程,而且标准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国际化是一个趋势和潮流,但国际化并不意味着中国股市的股价硬性与国外接轨,国际化更多的是指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的接轨。

无论从价值投资的现实基础,还是从价值投资的理念和操作策略分析,我们觉得价值投资并没有真正到来,准确的说,我们这个市场盛行的是一种价值投机。比前10年进步的是价值投机本身是真实价值显现的内在动力之一,不是虚无的报表重组和资金操纵,价值投机者是市场在某一平衡区域,投资者通过发现市场价格与价值的不符合来获取利润,也就是发现相对于当时的平衡区域低估的股票,通过低买高卖来实现收益。价值投机是投机和投资的妥协,是投机向价值投资过渡中不可逾越的一个时期,由于中国“新兴+转轨”的现实,价值投机可能会较长时间存在于我们这个市场中。